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平台建设 >> 科研平台 >> 正文

平台建设

    国家果树种质泰安核桃、板栗圃

    来源:实验室管理科   发布时间: 2017/9/15  浏览量19687 次

        一、基本情况
        1、建圃情况
        山东省果树所早在60年代初就建立了核桃、板栗两树种的省级原始材料圃,至1980年成立果树资源研究室已有20年的研究基础。1981年正式筹建两树种国家资源圃,又在所试验场第二分场选址重建了无性系新圃。圃址为泰山山前阳坡,风化花岗岩成土,年均温13℃,年降雨量720mm,年日照2600小时以上,无霜期195天。圃地原为残老苹果园,每地地块较小,分割错落,经平整重修改建成山地等高梯田,并修建了排灌渠,能有限地灌溉。至1985年底,圃地基本建成,共占地73亩,并相继建立了配套设施如实验室、考种室、标本陈列室、微机数据库等。
        2、保存数量及种类
        圃地建成时收集保存的资源有栽培良种、地方品种、野生近缘种和有潜在利用价值的杂交种、优变单株、特异种质材料等,其中核桃60份,板栗90份,基本包括了两树种国内种质的各种类型。以后,核桃资源一度曾收集到97份,但由于管理力量、经费等原因,面积、株数有所收缩,但主要品种、类型份数未减,现维持保存有73种。我国核桃目前生产的方向仍为果用栽培,故收集的种质以早实、丰产、优质,适于园艺化栽培为主。板栗在建圃后每年均有少量增补、引进,现保存有120种,包括野板栗、日本栗和特异的垂枝栗、天然短枝型资源等。
        二、研究利用情况
        在“七五”、“八五”期间参加国家攻关课题“果树种质资源性状鉴定及优异资源筛选”、“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、保存、鉴定评价”研究,参与《中国栗树志》、《山东果树志》的撰写。核桃、板栗两树种资源的收集、筛选和利用,大大推动了两树种的良种化,使两树种晚低产的生产面貌、栽培体制大为改善。其中板栗由我圃推荐和提供良种、指导建立的大型商品基地有山东莒南24万亩、费县16万亩、日照8万亩,河南桐柏14万亩,江苏新沂3万亩。向全国推荐良种炒栗7种,菜栗6种,以山东省从1985-1995年间栗产量自1500万kg增至4500万kg,其中良种科技效益占40%计算,总增经济效益不下一亿(实际上良种起到关健作用,不止40%)。通过新疆良种核桃的选育工作,已使内地核桃生产开始摆脱实生繁殖树体高大、结果晚、产量低、品质差的局面,其间81-85年林业部还在我所建立了良种核桃采穗圃。山东果树所利用新疆核桃资源显著改变了山东核桃新产区的面貌,我圃保存的良种扩散在山东历城、长清、东平、肥城等新老产区,并形成上万株的良种示范基地。利用圃存材料,获得了一批自然杂种和人工杂种单株,有的已筛选利用。每年有重点地培育一批杂种苗,拥有一定的资源贮备。
        该圃每年均接待来自国内各地生产技术部门的参观来访,为基层产区举办培训班。为泰山农大、山东林校、泰安农校提供实习场所,其间还先后有山东农大、浙农大、北京农学院的一批研究生在本圃完成研究论文。